只埋首於工作、專注於產能利用率往往無法帶來高產出 — 前些日子,我拜訪了幾位朋友。聊天之中,大家困擾的事情表面上不同,骨子裡又有點相同。 經營者的困擾 友人 A 是位二代的經營者,經營塑膠壓模廠,近年來,工廠最大的投資就是新進了一台新型的機器,友人 A 談到經營的難點時,陸陸續續談到了幾個他擔心的事: 人事管理的難點、員工流動率的麻煩 機器的產能利用率 我聽了聽之後,詢問了一下友人 A 是否有思考公司經營策略?比方說,未來打算要找怎樣子的客戶?提供怎樣子的產品與服務?透過什麼方式去開發?有打算在哪一個 niche 裡取得領先嗎?他如何得知自己在定價上有定下夠高的價格? 主管的困擾 友人 B 是某科技公司的主管,他問我:「你對於現在剛畢業的學生,因為軟體業薪水的吸引力,不是本科系也 leetcode 刷了4年,有什麼看法?我的同事們覺得要與新鮮人比賽 leetcode ,心理壓力好大。」 對此議題,我表示:「leetcode 之類的比賽,在比拼效能時,重視的是演算法的 big O ,然而多數應用軟體開發的效能改進,其實講究減少 IO 而非 big O。對公司來講,工程師最重要的成效衡量,應該是能否把應用軟體做好,而這很可能與 leetcode 的能力沒有多大的關系。」「不幸的事情是,公司內部的政治制度,有時會出現一種情況:資源與權力的分配,並不是基於真正的成效,而是基於某種階級制度且這種階級制度既不反映個體的實力、也不反映策略上的需求,而是反映了某種尚未除魅的集體迷思。」

產出
產出

善用科技與中心化來創新工作流程 — 有些工作本身的特性是適合分散式、多點地來做。然而,有時因為工具不普及、法規等限制,反而變成了中心化最有效率。一旦限制消失時,就會產生去中心化。比方說,一旦有了 youtube 與剪接影片軟體、後製影片軟體之類的工具,一般人也可以自行製作影片,接著會沿生 youtuber、網紅文化,電視一方獨大的現象也會開始勢微。 有一些工作則剛好相反,本身的特性是適合集中地來做,但是因為某些限制存在,人們為了突破這些既有的限制只好訴諸去中心化的權宜之計,一旦隨著工具的發展或是外界的變化導致限制消失時,就會自然回歸中心化。 晶片架構 主流的硬體設計是一個功能對應一個封裝好的晶片、以印刷電路板組合數個不同功能的晶片,電流的訊號必須在印刷電路板上傳送相當長的距離才能完成運算。 然而,由於晶圓製造技術地不斷提高,現在的一些超高效能晶片則是採用 SoC (system-on-a-chip) 架構,即系統所有的功能全部做在一張晶片裡。我寫這篇文章時,使用的Macbook ,裡頭的 M1 晶片就是如此。硬體的設計採用了 SoC 這樣子的中心化架構,一方面節省了封裝成本、一方面電流需要跑的距離也縮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,於是製造成本、耗電量都可以降低,運算速度又可以再提高。